本网讯(南博教育研究院、党委办公室)5月23日,“科技引领,融合创新”—2024年应用型大学工科教育论坛在我校松山湖校区成功举办。论坛由广东科技学院、广东华中科技大学工业技术研究院联合主办,澳门中西创新学院、广州南洋理工职业学院、广州华南商贸职业学院、广东南博教育研究院共同协办。
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教授李培根,广东工业大学教授、省部共建精密电子制造技术与装备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陈新,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东莞理工学院党委副书记、校长马宏伟,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广东华中科技大学工业技术研究院院长、广东省智能机器人研究院院长张国军,东莞市教育局局长叶淦奎,广东科技学院校长梁瑞雄、党委书记吴念香、副校长吴立平、陈标新、毕会东,广东华中科技大学工业技术研究院副院长卢亚、周晓晓,澳门中西创新学院副校长蔡智明,广州南洋理工职业学院执行校长姚侃,广州华南商贸职业学院校长曹文文,东莞理工学院中法学院执行院长尹玲、研究生院副院长廖文波,广东南博教育研究院执行院长邱林润出席论坛,南博集团各高校师生代表等400余人参会,共同探讨工科教育改革相关热点话题。论坛由广东科技学院副校长吴立平主持。
(广东科技学院副校长吴立平主持本次论坛)
广东科技学院梁瑞雄校长致开幕词。他首先对与会嘉宾表示热烈欢迎,并对广东科技学院的发展历程、育人理念、改革模式、特色探索及其办学成效等进行了介绍。他指出,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工科教育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对工科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梁校长强调,应用型大学应在科技赋能、人才支撑新质生产力发展上有所作为、有所贡献,工科教育改革要面向未来,积极探索工科人才培养的新模式,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担负起时代赋予的责任和使命。
(广东科技学院校长梁瑞雄致辞)
东莞市教育局叶淦奎局长讲话。他表示,东莞始终响应国家政策,坚定执行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持续聚焦教育扩容提质,在办学条件、师资队伍、产教融合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叶局长强调,东莞正站在“双万”城市新起点,对大批应用型、创新型人才需求迫切,地方应用型大学要努力推动工科教育改革,加快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新模式,打造教育、科技、人才融合发展的新生态,助力东莞实现“科技创新先进制造”的城市发展目标,为建设教育强国、加速形成和发展新质产力作出更大的贡献。
(东莞市教育局局长叶淦奎讲话)
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教授李培根作“前瞻工程教育的转型变革”专题报告。李院士围绕工程教育从“拐点来临”、“问题导向”、“转型变革”和“一点看法”四个方面进行深入阐释,提出工科教育改革的思路、方向和路径。他认为,当前正处于第四次科技革命浪潮中,工科教育转型与变革非一朝一夕,但我们现在就应该开始谋划、推动和准备。
李院士指出,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的发展将使科技工作形态、人类生存状态以及教育发展生态迎来新的拐点,工程教育应从“知识导向”向“问题导向”转变,全面推进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育范式的变革。他强调,教育中利用好ai可缩小应用型大学与重点大学学生在创新能力方面的差异,应用型大学要把握人工智能升级的契机,着力提高学生的问题视野和提问能力,培养适应产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动能。
(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培根作专题报告)
广东工业大学教授、省部共建精密电子制造技术与装备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陈新以“从大学精神浅谈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为题作主题分享。他介绍了广东工业大学工科教育的思路、经验与成效,提出大学应结合想象力与实践经验,培养能推动社会进步的人才。陈教授认为,大学生需具备自由、独立、人文、科学、批判等精神,积极创新、勇于实践,从而更好地应对未来挑战,促进社会发展。他呼吁教育界改革人才培养模式,致力于培育更多创新型人才,为民族的繁荣复兴贡献力量。
(广东工业大学陈新教授作主题分享)
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东莞理工学院党委副书记、校长马宏伟作“服务东莞‘科技创新+先进制造’特色发展建设一流应用型大学”的报告。他阐述了东莞理工学院在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模式下探索人才自主培养的发展历程、举措和成效。他提出,地方应用型大学的人才培养对于中国高等教育整体质量具有决定性作用。作为地方高校,应提升服务国家战略能力和引领支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擦亮“科技创新+先进制造”的城市特色,为东莞乃至全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东莞理工学院校长马宏伟作主题分享)
本次论坛提出“科技引领,融合创新”理念,即工科教育要主动拥抱ai时代,以科技赋能教育改革,积极探索“智能 ”教育模式;要深化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构建协同创新育人模式。专家的报告分享,碰撞了思想、启迪了思考、拓宽了思维,为应用型大学工科教育改革提出新思路、新模式、新路径。
(出席论坛领导合影留念)
接下来,学校将聚焦东莞“科技创新先进制造”,主动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深化教育教学综合改革,强化学科专业内涵建设,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贡献广科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