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学生处)12月20日,我校第十七期“辅导员工作坊”在松山湖校区4-206教室举行。本期工作坊聚焦《缓解职业倦怠感 提升辅导员幸福感的妙招》主题,由广东科技学院ii类骨干辅导员、财经学院21级级长、网络舆情专项廉芬老师担任主讲嘉宾,艺术设计学院石洁老师担任主持人。学生处副处长董德成、各二级学院学工助理和辅导员代表共30人参加本期工作坊。
廉芬老师阐述了辅导员工作的特性,并分析了辅导员职业倦怠的原因。她通过一系列生动具体的事例和个人感悟,分享了多年辅导员生涯中积累的缓解倦怠、提升幸福感的宝贵经验:在工作中积攒能力、在实践中创新路径、在细微中发现小确幸以及在困难里升级自我。她强调,持续学习与实践是提升专业素养和综合能力的关键,能有效应对挑战,提升幸福感。此外,她还着重强调了实践中的创新之道,通过英语打卡、小老师计划、公众号运营等实例,展示了如何在辅导员工作中融入创新元素,提高工作效率,增强学生的参与度和满意度,使工作更加生动有趣,为辅导员自身带来成就与幸福。此外,她鼓励辅导员珍惜与学生间的温馨互动,从细微中汲取幸福能量。最后,她强调在克服困难中深化职业幸福感,通过参赛、科研等方式实现个人成长与突破。
围绕此次主题,廉老师精心准备了以下议题,希望彼此交流能够碰撞出智慧的火花。一是您认为如何培养积极的心态,以提升工作中的幸福感?二是影响您职业幸福感的因素有哪些?您会如何解决它们?三是在您的职业生涯中,哪些因素对您的职业幸福感影响最大?四是您认为辅导员的工作如何与个人成长相结合,以减少职业倦怠感?五是您认为如何确保工作与个人价值观的一致性,以提升职业幸福感?六是您有哪些自我关怀和自我激励的方法,可以帮助您提升职业幸福感?
我校艺术设计学院甘小清老师代表小组发言,针对“如何培养积极的心态,以提升工作中的幸福感?”这一问题,提出以下几点:第一,强调了自我认知与接纳的重要性,认为要客观认识并接纳自己的情绪。第二,要自我关怀,鼓励关心自己。第三,要建立积极的人际关系,共同分担工作压力,提高工作效率。 第四,要寻求社会支持,不要独立承担。第五,要提升自我价值和成就感,要保持持续学习的心态,设定并实现个人目标,同时学会庆祝自己的成就。
我校财经学院李小杨老师代表小组发言,针对“影响您职业幸福感的因素有哪些?您会如何解决它们?”这一问题,提到以下几点:第一,认为薪资水平是影响职业幸福感的首要因素,合理的薪资和待遇能让人更有动力。第二,认为良好的工作氛围,包括同事间的支持和领导的关心,对提升职业幸福感至关重要。第三,认为工作性质,能大大增强他的职业幸福感。同时,李老师还分享了作为辅导员能带来幸福感的原因:自由度高、安全感充足以及知识获取的浓度高。
我校机电工程学院蒋开蓉老师代表小组发言,针对“在您的职业生涯中,哪些因素对您的职业幸福感影响最大?”这一问题,提出以下观点:第一,薪酬与福利;第二,工作环境与氛围,认为一个和谐轻松、同事间互帮互助的环境能够显著提升工作效率,进而带来职业幸福感。第三,学生的反馈与认可;第四,个人成就感,帮助学生解决问题、见证他们的成长与成功;第五,个人的职业发展路径和晋升机会;第六,工作和生活之间的平衡。
我校管理学院黄吴敏老师代表小组发言,针对“您认为辅导员的工作如何与个人成长相结合,以减少职业倦怠感?”这一问题,她提出以下两点:第一,多与学生沟通、解决问题及公开演讲等能够提升个人能力;第二,结合专项工作,如心理咨询等,持续深耕并拓展自己的专业领域,可以促进个人特长的发展,从中获得成就感与价值提升。
我校外国语学院张俊明老师代表小组发言,针对“您认为如何确保工作与个人价值观的一致性,以提升职业幸福感?”这一问题,提出以下观点:第一,认为辅导员的日常职责,如与学生建立联系、解决学生问题以及参与校园活动等,实际上为辅导员提供了锻炼个人能力的平台,如沟通协调、问题解决及领导力等。第二,认为辅导员可以充分利用自己的专业特长,比如心理学背景,在心理咨询、学生心理辅导等领域深入探索与实践,这样不仅能增强自身的专业影响力,还能从中获得深深的职业满足感和持续的个人成长。
我校计算机学院徐燕龙老师代表小组发言,针对“您有哪些自我关怀和自我激励的方法,可以帮助您提升职业幸福感?”这一问题,分享了以下几点:第一,要将职业倦怠转化为职业成就感和归属感,通过调整思维方式、情绪、认知等方式主动寻求幸福;第二,在工作与生活中保持界限,尽量将两者分开,避免工作带来的负面情绪影响生活;第三,与同事建立积极的社交关系,通过分享快乐、排解压力的方式,共同应对职业倦怠,保持身心健康。
希望通过本次分享交流,能够为各位老师获得启发和共鸣,将这些妙招应用到实际工作中,以提升我们的职业幸福感,并更有效地指导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