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启发式教学思想内涵丰富,运用广泛,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高校金融类课程具有鲜明的系统性、综合性、实践性,启发式教学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在实际运用中,可采用对话启发式、案例启发式以及情境启发式以增强教学实效。
关键词:启发式;教学;金融类课程;思考
“启发式”教学方法历史悠久,是一种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方法。它是指通过师生间的互相交流、互相诘难,使学生畅通思维、开启智慧、获得认知的方法。“方法的功能是服务于人的活动、协调人的活动的诸因素的关系。”[1]启发式教学在高校金融类的专业课程中的运用,对于和谐师生关系,提高教学实效具有重要意义。
一、启发式教学的内涵辨析
第一,启发式教学的关键在于激发学生的“愤悱”状态。
《论语·述而》之中提到:“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2]程颐也提到“不待愤悱而发,则知之不能坚固。待其愤悱而后发,则沛然矣。”[3]可见,欲实施启发式教学,首先得激发学生的“愤悱”状态。那么,何谓“愤”、“悱”的状态?“愤悱”状态一是指人之想求解而不得解、口欲言而未得言时的情感心理矛盾状态;二指人似懂非懂、有所知而未全知的认知困惑状态。如何激发学生的“愤悱”状态呢?既然“愤悱”状态是认知与非认知的统一,那么激发学生的“愤悱”状态,就必须一方面营造融洽和谐、平等互信的教学情境;另一方面又要善于巧设疑问,把握时机不断地引导与激发学生主动探索思考的积极性。正如孔子所说的:“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4]圣人孔子在教学过程中,并不直接给出答案,而是适时设置疑问,启发学生。
第二,启发式教学的目的在于增强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
自我学习的能力即孔子所讲的“举一反三”,郑玄所讲的“识思之深”,以及朱熹所讲的“待其诚意”与“待其自得”。启发式教学并不是单纯的传播与灌输知识,而是在师生双方互为主体不断进行双向交流的基础之上以达致教学目的的过程。因此,启发式教学的开展必须进行师生互动。但“启发式的互动,不是机械的互动,不是肤浅的双向信息交流。”[5] 而是需要教育双方都融入教学情境中去,并在互动交流过程中生成教育价值与意义。因此,在启发式教学过程中,既需要教师不断地变更教育的策略、方式、方法,积极地引导与启发学生,也更需要学生的主动积极参与,并在此过程中不断的提升独立探索与思考、自我领悟与理解的能力。也就是说,启发式教学方法更加注重对学生自我学习能力的培养。
第三,启发式教学的实施过程还要准确理解和把握“启”与“发”辩证关系。
首先,“启”是“发”的先导性因素。没有教师的引导、激励、诘难,也就没有学生的思考探索活动。因此,在具体教育过程中,教师是启发式教学活动开展的设计者与调控师,应当积极的创设教学情境、选择教学方法、锤炼语言技巧,从而开启学生理性的心门,使学生得所悟、得所知。其次,“发”是“启”的必然目的。正如孔子所说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师的目的就是要通过激发学生的认知困惑,从而推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判断、推理、思考,完成其内在认知矛盾的转化。因此,“启”而不“发”是不成功的。再次,“启”与“发”是相互贯通的。有时候教师的“启”是学生思考的先导因素,而有时,学生的“发”又是教师进行引导的借鉴因素,在“启”与“发”的不断贯通转化过程中才能够达到真正的启发式教学效果。
二、启发式教学在高校金融类课程中运用的必要性
高校金融类课程具有鲜明的系统性、逻辑性与现实性。其知识点细而繁杂,并具有较大的理论难度,同时很多知识点与社会现实之间存在着直接对接的关系。因此,教学过程中,不但要讲清理论,而且更需要锻炼与提升学生运用理论的能力。而启发式教学有其独特的优势,无论在理论传授,还是在能力提升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1、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金融类课程的知识点细而多,且抽象复杂,逻辑性和系统性强。这一方面容易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枯燥厌学的情绪,另一方面容易导致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接受出现障碍。在实际教学实践中,传统的单向灌输式教学方法弊病凸显,既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不能够更好的传递理论知识。而启发式教学则与之有根本的区别,其强调师生间的双主体性,有意识地增加师生间的互动交流,并适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置教学情景、选择教学方式、设计教学工具等,帮助学生理解和接受理论知识,并提高学生的教学参与度与认同感。在此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会得到提高。
2、有利于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
金融类课程主要运用的是实证分析法。需要通过建立假设前提条件,运用数学模型来论证各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非常抽象难懂,并且数学模型的推导是逻辑上的推理过程,所以说其是一门理论抽象且逻辑性强的课程。另外,金融类课程中的一些概念也比较抽象,不易理解,比如机会成本、消费者剩余、凯恩斯陷阱等。启发式教学是一种师生互动参与式教学模式,其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重视通过设问激疑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索。因此,它对于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具有现实的作用。
3、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实践性是金融类课程的本质特征,其特别强调“经世致用”。启发式教学重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参与性。“在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强化和技术进步对经济活动的影响不断深化的时代,各种经济活动、相关关系和经济现象不是趋于简单化,而是变得越来越复杂,越来越具有嬗变性和多样性”。[6]时代的变迁需要对人的理论素养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单纯的理论灌输已经不适用于时代的需求。而启发式教学一方面通过各种策略与方法帮助学生建立理论基础;另一方面让学生在参与教学过程当中自我体验、自我感悟、自我探索,进而锤炼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三、启发式教学在高校金融类课程中的具体应用
结合高校金融类课程的实际特点以及启发式教学的基本原理,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应用。
1、对话启发式
“对话是关于人与人、人与世界的关系范畴,对话意味着体验、意味着互动、意味着理解。”[7]因此,对话是指交往各方基于人格平等、彼此信任以语言符号等为中介而进行的互动交流、双向沟通的过程。对话是教育双方信息分享与新的意义生成的过程。对话的过程既要借助理论的力量,也要利用情感的作用。金融类课程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对话的作用,首先要以学生的接受能力与专业基础为依据,找准双方理解、沟通的契合点。其次要营造民主、自由、平等、温馨的心理氛围,不断地引导与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再次,要把握启发策略,不断地提出富有启发性、思考性和新颖性的问题,或旁敲侧击、或质疑反问,及时地帮助与点拨学生。在师生间的反复对话交流中,一方面调动学生学习专业课程的积极性与思考的主动性;另一方面把握学生专业课程学习中的疑难所在、问题所在,从而有针对性的帮助学生解疑答惑,提升教学与学习的实际效率。
2、案例启发式
案例教学是金融类课程教学中必要一环。但是,案例启发式不是教师单纯的呈现案例、分析案例,而是在案例甄别筛选、呈现形式、问题设置以及引导分析等四个环节均要围绕师生互动、教学相长中心进行准备和组织。首先,案例的甄别筛选是前提。案例选取的好与坏直接关系到案例启发的实际效果。在甄选案例时,一要符合课程教学的性质与要求;二要反映社会现实中的经济金融的实事问题;三要符合学生兴趣所在。其次,案例的呈现形式是关键。一般说来,案例不能直接呈现,而是要围绕教学目的对案例本身进行重新的逻辑编排与设计,这样才能更好地服务于教学。再次,问题设置是核心。问题设置一方面,根据“最近发展区”的理论要求,问题的难易程度要与学生专业基础相契合;另一方面需要把握技巧,要设置富有启发性与创造性的问题。最后,引导分析是重点。在和谐的师生共生关系中,教师引导、诘难、点评,学生探究、反思、总结,从而达到教学效果。
3、情境启发式
对情境问题的进行理论思维始于杜威, 他在对情境进行论述时指出“所谓个人生活在世界中,就是指生活在一系列的情境之中。当我们说人们生活在这些情境之中时,‘在……之中’……它的涵义是指个人和各种事物以及个人和其他人们之间进行着交互作用。”[8]可见,情境是一种内涵文化的、精神的、心理的,并渗透主体的体验的气氛和人际互动。处于某一情境中的人不是单个独立的个体,而是时刻处于同他人以及环境进行交互作用的个体,因此,也必然会受到各种各样因素的影响与启发。
在金融类课程教学过程中,创设教学情境关键是要将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所谓原则性是指要把握课程性质与要求,而灵活性则是指教学情境创设的多元化。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设置情境时,一般可以例举最近发生的财经新闻,以学生视角带入情境,引导学生分析。比如采取翻转课堂,学生课堂讲授案例,教师和其他学生进行学习、讨论和指导。可以引导学生自行去搜集资料、分析问题最后得出结论,也使得师生之间的教学互动效率的提升。此外,金融类的模拟实训课程的设置也是以情境启发方式为基础,学生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进行练习和思考,达到提升教学效率的目的。总之通过情境启发式教学,在渗透学生为主体的体验氛围中学习,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提高教学的效率。
参考文献:
[1]刘蔚华主编.方法学原理[m].山东:山东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355页.
[2]论语·述而
[3][4]朱熹著.四书章句集注[m].上海: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362页
[5]钟祖荣.启发式教学的特征及实施要领[j].中国教育学刊,1996(4).
[6]刘心愉编著.公司金融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页.
[7]张祥云等.对话的意蕴—基于教育立场的多维理解[j].高等教育研究,2011(7).
[8]约翰·杜威.我们怎样思维·经验与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26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