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乡村振兴、乡村旅游工作重要论述精神,引导和帮助青年学生在社会课堂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广东科技学院赴梅州绘旅茶阳先锋突击队深入茶阳古镇,开展青年大学生“百千万工程”突击队行动暨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旨在探索和发掘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绘制特色旅游路线,为当地非遗和旅游融合发展助力添彩。
非遗-花环龙
花环龙是流传在广东省大埔县的中国舞蹈,有百余年的历史,源于大埔北部地区的软腰龙。传说龙能行云布雨、消灾降福,象征祥瑞,因此以舞龙的方式来祈求平安和丰收便成为全国各地的一种习俗。
深入茶阳,突击队队员与花环龙非遗传承人饶武昌共话传承。传承人为突击队队员生动讲解花环龙精髓,带领队员参观花环龙,领略花环龙之辉煌。技艺精髓与文化底蕴并重,传承人的热情与责任,令人动容。
突击队队员与传承人合作,用创意微视频展现花环龙底蕴,吸引更多人深入了解花环龙的历史渊源、文化内涵和传承价值。同时,突击队绘制的旅游手册将充分结合茶阳红色文化资源、古色旅游资源,并着重展示花环龙特色和保护成果,以激发游客对非遗文化的兴趣,赋能茶阳非遗和旅游融合发展。
非遗-竹编
大埔县茶阳镇茅坪村生产竹畲箩的历史源于明朝,至今已有500多年历史。该村文富自然村开基祖得禄公,在天顺四年(1460)派族人到外地习得编织竹畲箩手艺并传给村人。自此,文富村郑姓村民都会用当地毛竹制作畲箩。
突击队队员深入茶阳镇,走访竹编艺人,近距离感受竹编技艺的精湛与独特。从选竹、开竹、破篾到编织成器,每一道工序都凝聚着匠人的心血与汗水。
突击队队员匠心独运,将非遗竹编与茶阳文化结合,创作独特ip形象,以新颖方式推广传统文化。此举旨在加深公众对非遗竹编的记忆,激发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同时助力旅游产业,吸引游客体验传统技艺之美。
非遗-企油饼
企油饼,源自茶阳太宁的一户钟姓农家,距今已有百余年历史。相传,勤劳的钟姓男子为了方便劳作,将小麦研磨成粉,附上油糖,制成了一种既方便又美味的饼食。没想到,这一无心之举却成就了一道流传至今的经典小吃。
突击队队员深入茶阳镇,与企油饼制作匠人面对面交流,了解企油饼的历史渊源、制作工艺及文化内涵。通过实地走访,队员们深刻认识到企油饼不仅是一道特色美食,更是客家人勤劳智慧、勇于创新的象征。
突击队成员通过拍摄视频以及推文宣传等方式,致力于让更多人深入了解非遗美食的魅力与客家文化的底蕴,吸引更多游客前来体验地道的客家风味,共同传承这份独特的味蕾记忆,为旅游产业注入新的活力。
非遗传承-光耀未来
非遗文化作为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璀璨瑰宝,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与民族记忆。突击队队员通过此次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切实感受到非遗技术和文旅产业结合对乡村振兴的深远意义。接下来,突击队将继续探寻“非遗文化 旅游”的创新模式,为乡村文化振兴事业的发展贡献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