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尺杏坛树师表,大爱无言铸师魂
——记暨南大学中医学院师德师风建设的点滴实践
暨南大学中医学院 张玉佩
薪火相传,弦歌不辍,暨南大学有这样一个群体:他们是平凡的教育工作者,在三尺讲台上,用语言播种,用粉笔耕耘,用汗水浇灌,用心血滋润,以鹤发银丝和丹心热血之志,不断传递着知识的火种。他们把教书育人当做一种使命,如绵绵春雨一般,去播洒知识的雨露,潜移默化中培育着每一名后生。他们穷致天人之理,精思古今之书,以淳厚的医德和精湛的医术,诠释着“医者仁术”的典范注解。他们是岭南中医文化的传播者,也是中医专业教学、科研和学科建设的佼佼者,他们时刻以实际行动践行着教育工作者应尽的责任和义务,不断谱写着师道的伟大和人性的光辉。他们就是暨南大学中医学院一批师德高尚、儒雅随和、令人敬重的教师群体。长期以来,他们以自己的言传身教和“人梯”精神,不断书写着教师职业的伟大与高尚。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神圣天职,而师德是教师人格魅力的体现,更是教师职业道德的灵魂。古人曰:“身为世范,为人师表”。《礼记》亦有云:“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者也”。由此可见,一名优秀的教师必须坚持为人师表,注重言传身教,以师德为先,在提升品德修养的同时,才能做好教书育人的工作。中医学院作为一个年轻而充满活力的学院,历届院、系领导历来十分重视师德师风建设,时刻将提高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摆在及其重要的位置,要求广大教师以“传道、授业、奉献”为己任,以“正己、爱生、敬业”为天职,以高标准、严要求的态度,兢兢业业做好教师本职工作。自1999年中医学专业成立以来,尤其2016年中医学院建院以来,中医学院确立了“以人为本,育人为先”的工作思路,不断强化教工责任意识,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已培育出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良、素质过硬、勤于教书、乐于育人的教师队伍,塑造了“为人师表”的良好教师形象。我院教师队伍于2013年荣获“暨南大学师德建设先进集体”的称号,赢得了学校各级领导的好评、家长的满意和社会的赞誉。因此,为凝聚共识,促进院内外交流与合作,现将我院在师德师风建设过程中取得的一些实践经验与点滴成绩进行总结,以便能够继续发扬优点,克服不足,总结经验,继往开来,促进我院师德师风建设更上一层楼。
一、注重管理,强化监督,确立师德建设长效机制
中医学院自2016年9月成立以来,集教学、科研、医疗为一体,以本科生教育、研究生教育为主,学科覆盖中医学和中西医结合专业。学院现有教职员工64人,其中专任教师47人,包括博士生导师8人,硕士生导师26人,在校学生579人,其中本科生414人,硕士研究生149人,博士研究生16人,博士后在站人数92人。中医学院领导历来十分重视对本院教师的师德、师风培训和教风、学风建设,先后在历届与现任院领导的积极努力之下,注重完善师德师风教育内容、拓展师德师风教育形式、强化师德师风教育认知,从有利于中医学、中西医结合学科专业建设、有利于师资队伍健康发展、有利于提高教学、科研质量的角度先后出台和制定了一系列师德师风建设的制度与措施,初步建立健全了教育、宣传、考核、监督与奖惩相结合的师德师风建设工作长效机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对年轻教师和紧缺人才的引进,坚持“德育优先,德才兼备”的原则,宁缺毋滥,保证引进人才质量。第二,建立健全骨干教师培训制度、尤其针对年轻教师的培训制度,采用“老带新,传帮带”和定期学习的形式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第三,每学期召开师生见面会,倾听学生的反馈意见,完善教学质量,改进教风学风;第四,每学年的教工绩效考核、职称评审、导师遴选及各项推优工作,坚持“德育优先”的原则,对于师德和教风不合格的教师实行“一票否决制”,将师德师风考核作为教师考核的首要内容,贯穿于学院教师日常教学、科学研究、晋升评优、社会服务和对外交流的全过程。综上所述,中医学院从宏观的制度和微观的措施全方位入手,通过各种外部途径的合力,积极转化为教师内在形象的树立与展示,在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中践行教育工作者的责任,促进我院教风与学风的良性互动。
二、学高为师,德高为范,加强中青年教师师德修养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积极加强中青年教师的师德师风建设是我院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目前我院中青年教师占全院教师总人数的70%以上,这些中轻年教师普遍具有高学历或海外留学经验,但在进入高校之前普遍没有经历过教师角色的培养,在职业技能、岗位认知和责任心方面存在诸多欠缺,因此我院根据实际情况建立了院领导和教授定期随堂听课制度,了解年轻教师的课堂教学质量和教风学风情况,为每位教师的教学行为进行评价,帮助教师纠正不规范的教学行为;同时还积极落实《暨南大学青年教师导师制实施办法》、《暨南大学教师行为规范》和《暨南大学师德考核实施办法》等文件精神,为中医学院3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委派指导老师,制定培养方案,安排专题讲座和组织教学技能竞赛等措施,通过学习老教授们先进教学方法,积累教学经验,提升教书育人水平和树立良好的师德风范。近年来,我院中青年教师在师德修养和教学科研水平等各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其中刘红杰副教授被评为“广东省杰出青年医学人才”称号,秦佳佳副教授入选“全国中医临床特色技术传承骨干人才培训项目”,谢慧珺、黄俊卿两位教师被评为暨南大学“王宽诚青年学者”称号,朱明敏老师被评为“暨南大学优秀班主任”称号等。这些中轻年优秀教师具有强烈的敬业意识和忠诚于自己本职工作的事业心和责任心,他们肩负着道德教育、医学教育和社会教育的使命感,以求真务实和严谨自律的治学态度,正确处理好师德、教学、科研与临床四者之间的关系,以忘我和奉献的精神投身于中医教育事业的崇高境界之中。
三、师德为先,爱岗敬业,搭建本科创新教学平台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就是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坚持言传和身教相统一,坚持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积极引导广大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目前中医学院40余名专职教师承担着全院50余门专业课程的课堂教学工作,教学门类较齐全、教学任务繁重。尽管如此,广大教师依然以满腔的热情投入工作,对课堂教学精益求精,严格把握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以自己的情感和触觉去感受学生,以自己的道德追求、道德形象去引导和影响学生,唤起全体学生求知向上的激情,给学生以更多的指导和教诲,使每一节课都充满活力,真正确立一种和谐融洽的新型师生关系。近年来,在中医学院各位教工的努力之下,从优化教风、学风和改善教学质量入手,积极推动本科教学平台的创新和建设,先后有多位教师荣获国家、教育部、广东省和暨南大学等各级别教学奖项20余项,尤其中医基础教研室孙立教授在本科教学上成果卓著,先后获批国家在线公开精品课程1门、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1项,并获得教育部第十届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二等奖、广东省第一届高等院校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三等奖、中华医学会第二届高等医学院校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二等奖等多项成果;中医临床基础教研室杨钦河教授获得首届“暨南大学十佳优秀教师”的称号;中医骨伤外科学教研室马民教授获得“南粤优秀教师”的称号。2019年我院中医学专业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成为综合性大学、医学类大学中首批获得中医学专业国家级“双万”计划的建设单位。该专业建设点的获批,将为加强和完善我院本科教学平台的建设注入了一针“强心剂”,从而进一步推动中医学本科专业高质量的建设与发展。
四、严谨笃学,宁静致远,取得丰硕科研成果
近年来,中医学院在科研成果和研究生培养方面取得显著成绩,科研项目和学术论文也取得重大突破,这与广大教师严谨笃学、宁静致远的良好作风和谦卑的工作态度密不可分。近5年,在全院各位教工的努力之下,我院先后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含重点项目)、广东省重大专项、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科技发展计划、广东省中医药局项目、广东省医学科研基金和广州市科技发展计划等各级科研资助课题100余项,总获批金额近2000万元人民币,其中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3项,获批金额1600余万元,主编或参编学术专著30余部,在国内外各级期刊杂志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其中sci、ei收录论文100余篇,参加国际、全国和省市级学术会议交流论文40余篇。在研究生教育方面也取得了丰硕成果,近5年我院导师共指导硕士、博士研究生170余人。中医学院各位导师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严格要求自己和学生,用文明的言行和人格魅力影响和教育学生,做到“教人先正己”,促进研究生的培养教育工作高质量的完成,如我院陈家旭教授、陈利国教授、赵国平研究员、杨钦河教授、陈孝银教授、马民教授和张毅敏教授等带领的研究团队在中医药防治抑郁症、血瘀证、心脑血管疾病、脂代谢性疾病和乳腺疾病等研究领域取得重要突破和研究进展,有关研究成果处于国内外领先水平,并培养了大批优秀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学记》言:“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各位导师在带教研究生的过程中,“口传心授”传承的不仅是知识和经验,亦是品德、信念与情感,因此在暨南大学这样一所文化多元、知识汇聚的殿堂里,教师只有重视修身立德,重视言传身教,才能不断提升学生对知识的领悟力和理解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力,从而实现知识的传承和升华。
五、团队协作,务实求效,学科建设取得新突破
“言传身教,厚德余韵铸师魂;甘为人梯,杏坛新锐普新篇”。全院教师历来十分重视德育工作,并将德育工作与个人的岗位职责、中医学、中西医结合专业的发展目标结合起来,形成全院教师爱岗敬业、无私奉献、团队协作的优良传统。近年来,在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之下,积极把德育工作贯穿到教学、科研和学科专业建设的各个环节上,通过整合多方优势资源,集聚强大创新力量,合力推进中医学和中西医结合学科的发展。经过努力,我院于2003年获批中西医结合临床博士点;2005年成功获批中西医结合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007年获批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成为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2009年中西医结合基础获批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2010年新增中医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及广东省高校中医学本科特色专业;2012年中医老年学获批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2014年获批教育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卓越医师”(中医)培养计划;2019年中医学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双万计划”);2020年我院方证研究中心获批广州市重点实验室,为支撑学科平台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因此,自中医学专业成立以来,我院在专业与学科建设方面已取得累累硕果,受到学校领导的肯定。高层次人才梯队是我院学科建设与发展的中坚力量,也是我院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支撑力量。过去几年,我院在人才梯队建设方面也取得丰硕成绩,目前我院有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名,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1名,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2名,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2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1名;广东省名中医2名;第四批全国中医临床优秀人才培养对象1名;珠江学者特聘教授1名等高层次人才等。综上所述,近年来我院在学科建设和人才梯队建设方面取得了飞速的发展,这与我院积极开展教师德育建设和后备人才的培养密不可分。
六、甘为人梯,桃李芬芳,名老中医教书育人传薪火
“志存高远履医途,厚德精艺铸辉煌;悬壶济世系病友,孜孜不倦务发展;两袖清风献事业,老骥伏枥志千里”,这几句诗是对中医系第一届系主任沈英森教授的真实写照。作为全国名老中医专家,沈老不仅医术精湛,而且医德高尚,行医六十年来,他在门诊上诊治病人,一丝不苟,独具慧眼,洞悉全貌,详查病情,运用中医阴阳,脏腑,经络,气血理论,结合现代的诊断技能,辨证与辨病相结合,明确诊断,尤其在脾胃病、慢性肾炎、呼吸系统疾病及肿瘤等内科杂病方面,得心应手,疗效显著。他在临床上视病人如亲人,任劳任怨,兢兢业业,恪守职业道德,廉洁行医,六十年如一日,以过硬的医疗技术,良好的医德医风,赢得患者的好评。沈老出生于中医世家,自幼秉承父训,耳濡目染,立志将毕生奉献给中医事业,从医以来积累了丰富的临床和教学经验,培养了大批优秀中医人才,为岭南中医的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沈老曾多次受邀到印尼、泰国、德国、马来西亚等国及香港地区讲学。主编或参编《岭南中医》、《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发挥》、《沈英森验方验案》等二十余部著作,在国内外杂志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曾获得“广东省中医药优秀科技工作者”、广东省中医药科技进步三等奖、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技著作优秀奖等多项荣誉。沈老作为作为第三、四、五批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先后指导了10余位年轻教师或医生,为中医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的继承做出了积极贡献,他在临床带教中,对待学生态度诚恳,温和耐心,将自己毕生的临床经验毫无保留的传授给自己的学生和徒弟,并时常告诫他们:无论是作为医生还是教师要“德字唯先”,没有良好地医德和师德,就不能当一名合格的医生和教师。回顾沈老精彩纷呈的人生和辉煌的历程,六十年薪火相传,六十年弦歌不辍,六十年硕果盈枝,沈英森教授永远都是我们后继者学习的榜样和楷模。
七、贴近群众,走进基层,创新党建德育工作新模式
中医学院党委是开展师德师风建设、推进各项主题实践活动的思想阵地和组织平台,在学院历届党委书记的领导下,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弘扬敬业、爱岗、奉献的职业精神,围绕上级党委部署的工作任务和中医学院的专业特点来开展党务、工会工作,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党组织活动来实现服务广大群众和师生的目的,形成了勤勉从教、廉洁从医、为人师表、教书育人的良好的师表风范。一直以来,社区义诊、校园义诊和扶贫义诊活动是中医学院党委开展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平台和业务特色。过去10年来,我院教工党员先后联合了华侨医院、黄埔区中医院、暨华医院等各科室专家和民主党派人士在韶关市篛过村、清远市桂湖村、广州新塘碧桂园凤凰城、新塘新世界社区、黄埔区盈彩美居社区、黄埔区金碧世纪花园、黄埔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韶关乐昌峡水电站和暨大校园金陵文化广场等地举行了20余次乡村、社区、工地或校园义诊活动,超过4000余名居民或师生前来就诊或咨询。通过在现场提供相关医疗咨询和诊疗活动,把优质的医疗服务送到基层群众中,同时携带了大量的健康教育宣传资料,使得义诊及宣传内容更加丰富,活动形式也更加多样化,受到了广大居民和师生的热烈欢迎。
八、齐心抗疫,捐资助贫,塑造“师表”、“大爱”新形象
中医学院广大教工是一个关注社会、爱生敬业、无私奉献的群体,无论是学校、学院组织的扶贫、救灾捐款活动,还是新冠肺炎抗疫捐款或志愿服务活动,我院教师们总是挺身而出、踊跃捐款捐物,或积极参加科普教育或志愿服务工作,奉献自己的一颗爱心,如我院杨钦河教授先后两次参加北京同仁堂国药集团组织的海外疫情防控全球抗疫视频会议,并当选疫情防控小组的副组长;张军副教授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受邀参与了广东电视台《最紧要健康》特别节目,为广大电视观众普及新冠肺炎的防控知识;曹勇教授参与了“温暖医生”网络平台组织的网络义诊活动,并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募集了大量的公益基金。自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我院师生通过暨南大学、中国红十字会、中国中医药信息学会、武汉市中心医院工会、北京新阳光慈善基金会、腾讯公益等单相关位或平台先后捐助抗疫款项13396元,为新冠疫情的防控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疫情期间,我院继续做好对口扶贫帮扶工作。2020年上半年,我院联合基础医学院、口腔医学院、护理学院继续对韶关市篛过村开展了对口精准扶贫活动,先后筹集扶贫金9000元对扶贫户进行定向帮扶,积极与驻村干部、村党组织和广大村民一道,迎难而上,共克时艰,一方面加大篛过村周边环境改造力度,改善帮扶居民的居住环境和生活条件;另一方面积极推进扶贫养殖项目,发挥脱贫主体的能动性,“智”、“志”双扶,提高当地群众的收入水平。中医学院广大教工作为平凡的教育工作者,在奉献爱心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在奉献爱心中获得真诚与坦荡,他们的“阳光大爱”体现出一种深刻的精神境界和人格魅力,他们的“质朴平凡”绽放出时代的光彩和人性的光辉。
结语
师德是润物无声的渐染,滋润着师生的心田。
师德是春风化雨的感化,播撒着希望的种子。
师德是桃李成蹊的期许,怀揣着梦想的执着。
师德是一方净土的蹲守,谱写着人性的光辉。
中医学院作为一个师德唯先、业务精良、团结和谐、无私奉献的先进集体。在今后的日子里,我院全体教师将根据新形势和新任务的要求,大力将师德教育进行内容创新、载体创新、体制创新和观念创新,把教书育人贯穿于教学、科研、学科建设和管理服务等各个环节之中,增强德育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只要全体教工真正做到“点燃每一颗心,奉献每一份爱”,把师德建设与自己的岗位职责和工作目标结合起来,人人做好德育工作,就能在校园内营造出一种浓厚的德育氛围,使我们的青年学生在校园内得到正确的教育和引导,从而健康地成长为祖国的有用之才。
只有启程,才会达到理想的目的地;只有拼搏,才会获得辉煌的成功。如果学生是一颗常青树,那么,浇灌它的必定是出自心田的清泉;如果学生是一朵不败的鲜花,那么,照耀它的必定是心中升起的太阳,而那“清泉”和“太阳”就是勇于奉献、甘为人梯的老师。在短暂的校园时光里,我们相知、相守、相伴;在奋斗的征程中,我们携手前进、勇往直前,向着光明而又美好的明天,并肩前进!最后让我们代表全天下的学生心怀敬意的道一声:“谢谢老师,您们辛苦了!”
(本文转自广东省教育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