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稿人: 刘彩艳
为推动设计学学科建设与发展,提升学院教师的科研能力与水平,拓展教师的国际视野,聚焦学科前沿,2022年11月26日,采用线上会议的方式,艺术设计学院成功举办了2022年度“聚焦艺术前沿,共享学术盛宴”学术报告会。参与本次报告会的主要领导有:艺术设计学院院长刘亚军,副院长胡国锋、林燕,学术分委员会主任、设计学科带头人、环境设计专业带头人金日龙教授,学科带头人谭立平教授、杨树彬教授、张增强教授、范强教授及艺术设计学院全体教师共同参加了学术报告会。本场学术报告会共邀请了四位境内外知名专家、教授作为主讲,他们分别来自于山东大学、广东工业大学、青岛大学、澳门科技大学。学术报告会由艺术设计学院副院长胡国锋主持。
首先由艺术设计学院院长刘亚军致欢迎辞,刘院长代表艺术设计学院对各位嘉宾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四位境内外专家即将为大家带来最新的学术成果,希望各位老师能够珍惜机会,并将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与专家交流。同时,希望老师们通过学术报告会的学习,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与水平,争取在未来的工作当中取得更好的科研成果。并预祝本次报告会取得圆满成功。
第一场报告由山东大学的李克教授带来《z时代品牌升级设计的新思考》的学术报告。李克教授为山东大学博士生导师,山东大学品牌与传播研究所所长,山东省品牌与传播研究基地首席专家。近年来致力于设计艺术学、传播学、品牌学、视觉艺术传播、艺术教育理论等研究与教学实践。学术报告从四个维度为大家进行了系统阐述:1.如何采用数字化重塑品牌?2.图像对品牌文化的影响;3.如何重塑品牌理念和价值观?4.如何创新设计与品牌战略?李克教授在报告中指出,在新的价值经济中,创新设计(激进式创新设计和渐进式创新设计)与品牌战略是一种互补的关系。企业一方面通过创新设计来创建和提升品牌,随着品牌的作用和影响力的不断扩大,品牌作为无形资产越来越受到关注。同时告诫青年教师们进行项目设计要注重对项目相关要素的调研与数据分析,为项目的设计做好定位。
第二场报告由广东工业大学的杨敏教授带来的《设计思辨——对视觉传达设计学科发展的思考》的学术报告。杨敏教授为广东工业大学研究生导师,品牌战略研究智库专家,粤港澳老字号品牌研究专家,中国包装设计协会委员。杨教授以视觉传达学科与课程研究的角度讲述了设计基础课程中的版式设计。重点围绕设计思维、设计方法、设计技能这三个方面,并结合自己在学术领域和校企合作方面的一些前期研究成果进行了分享与总结。杨教授总结到,跨越100年,“包豪斯”的设计理念体系,仍然是今天各艺术学科的设计基础,不可取代。尽管,“数字设计”深刻影响了今天的设计表达方式,但基础的设计观念、方法仍然是视觉“版式设计”骨骼、即架构设计。
第三场报告由青岛大学的张成义教授带来《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如何选题及与撰写技巧》的学术报告。张成义教授为青岛大学三级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评审、结项、后期资助评审专家,国家艺术基金评审专家,教育部学术评审专家等职务。张教授的报告从重大项目、年度项目、后期资助项目、中华学术外译项目、西部项目、特别委托项目、冷门绝学项目等七个方面逐一进行了介绍。报告中,张教授结合自身经验向大家介绍了不同项目的申报流程和申报技巧,并针对任务书的撰写和选题部分进行了答疑解惑。张教授多次强调申报课题不仅要有新颖度和创新性,同时还要具备“国家之需”“社会之需”“学术之需”。通过张教授非常全面、系统的讲解,大家都感到受益匪浅,这场讲座也帮助了我院老师们在今后的课题申报中能够规避掉一些问题,从而大大增加今后申报课题的信心。
第四场报告由澳门科技大学的胡斌教授带来《高层次论文撰写指导——给青年教师的建议与指引》的学术报告。胡斌教授为澳门科技大学人文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清华大学博士后、研究员。胡斌教授主要从事健康医疗设计、包容性设计与⼈本设计、游戏设计与数字媒体艺术设计、用户体验与同理心设计等方面的研究。本次会议重点从研究方法论、研究项目两个维度为老师们做了详实的阐述。首先,他解释了定性研究的本质,是“寻找问题答案的系统调查”,并阐述了学术研究的特性、⽬的、过程、步骤等问题。围绕关键术语展开系统论述,如范式、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最后提到了研究与设计思维、定性研究、定量研究、研究方法来帮助老师们更好的进行学术研究与论文撰写,可谓干货满满,是一场非常高质量的学术报告。
在交流提问环节,四位教授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和问题实际回答了教师们的提问,并分别进行了交流。
刘彩艳老师与李克教授的交流为:“近10年以来,中国自主品牌也在不断地崛起和发展起来,您如何看待“z时代”背景下,中国自主品牌的发展前景,还有就是我们设计从业者如何利用时代背景为中国自主品牌和中国企业的发展赋能?”李克教授认为:当代技术的发展奠定了我们所关注的专业就是数字化,不关注、不利用数字化是不可以的。今天的设计占了一大半我们的大脑,但是今天的表达方式和我们接受产物信息的方式还没达到与时代很好结合的目标,这也是未来我们需要继续努力的地方。第二个,我们一定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与时代接轨,借助xyz这三个之前的世代来帮助我们发展,这个时代要想强,必须要结合上一代人的学习方式,同时还要学会使用现代的工具,即技术和网络。
王杰老师与杨敏教授的交流为:您觉得插画是绘画,不是设计,甚至不利于学生的设计思维能力的提升,那您觉得插画设计这个课程还有没有存在的价值?杨敏教授认为:20多年的市场实践与经验带给了我很多新的思考。我觉得这门课程可以保留。我们在整个设计过程中也确实需要设计来进行表达,但我们更需要根据实际情况来进行改变,将“思辨”设计思维与课程进行有效的结合。
林燕副院长与张成义教授的交流为:刚刚您提到在研究立项与选题里面,可以考虑做一个学科交叉,那如果做学科交叉和我们做选题的时候,团队是不是也要有一些交叉成员呢?您刚刚也提到了党的二十大会议精神,您觉得针对党的二十大会议精神有哪些点是我们可以切入的呢?张成义教授说:第一个问题,其实我在做自己第一个课题的时候就有学科交叉,将国内的一些学术资源都纳入到我的课题当中,如清华大学、东华大学、北京工业大学以及其他学校。我在我的团队建设当中,本学校的仅有2人,在我看到的大量申报书当中,很多团队成员都是自己本学校的,且还是一个学院的,我觉得这样的视角就相对显得过小,学科站位显得不够高,这样就会显得学术受到了限制,反之跨学科、跨学校合作则显得自己的学术研究更宽泛一些,所以我也鼓励和建议各位老师进行交叉学科,跨地方、跨院校进行合作。第二个问题,我当年的选题其实都是结合当年的国家战略需求来完成课题申报的,就像我之前所谈的要具备“国家之需”,你的选题如果不从国家层面去考虑,我想可能就很难有社会价值的体现,也就很难申报成功。我们做的是国家战略的文化储备,国家投入大量的资金来支持艺术文化产业的发展,因此我们的选题势必要符合国家之需。
沈建老师与张成义教授的交流为:年轻老师们在申报课题时其实并没有太多的前期成果积累,那么针对年轻老师在申报课题时,您有哪些好的建议?张成义教授认为:这是一个普遍性的问题,大家在早期做课题时都有过这样的困惑。针对博士毕业的年轻老师其实是可以直接申报国家级课题的,只要年龄不超过35周岁是可以申报国家级的青年项目,那么具有博士学位的青年教师在申报课题时是有很大优势的。如果只有硕士学位的老师,那么确实在申报课题的过程中会受到一些限制,无法申报国家级的项目,只能申报一些省部级、市厅级、教育部的项目,那么我也建议学校具有副高及以上职称的老师们多带带年轻老师,带领他们先从省部级项目开始做起。最后,我建议各位老师可以先从高一点的项目开始申报,一个是可以增强自己的信心,第二个是可以积累一些经验,同时建议年轻老师要结合自己的专业方向、研究特点以及自己的兴趣点来进行选题的申报,不断积累自身经验。
聂榕博士与胡斌教授的交流为:想从论文发表的角度向您请教,我们专业比较偏向于文科、艺术类方向,如果我们想发sci的文章,如何与工科相结合呢?在研究方法与写作模式上面,已经建立了一些定量和定性模型以外,还需要哪些研究方法和写作模式的补充呢?胡斌教授认为:首先取决于您和什么样的团队去合作?您的课题是什么?其次要知道不同团队之间进行合作的研究意义在哪里?然后根据您的问题去构建您的定性研究、定量研究或者混合研究,一些相关数据都是需要和合作团队来一起商量的。
本次“聚焦艺术前沿,共享学术盛宴”学术报告会的顺利举办,为学院教师在学科建设、专业建设与思考、高层次课题申报及高层次论文撰写与发表等方面有了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也大大增进了教师们学术研究的积极性,为学院未来的发展与建设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