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科技学院财经学院会计学专业是在2005年9月开办的会计电算化专业的基础上于2016年升格的本科专业。会计学专业2019年被立项为校重点建设专业,是省级教学成果奖依托专业,会计硕士建设点依托专业;是2021年起参加acbsp国际商科认证专业,是校友会2023中国大学一流专业排名(应用型)榜单获评6星级中国顶尖应用型专业。
会计学专业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全国教育大会、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围绕高素质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中心工作,以学科专业内涵式、高质量发展为导向,树立创新意识、特色意识、质量意识、品牌意识,集约性打造学科专业优势特色,提升学科专业建设整体水平。
会计学专业基于obe教育教学改革理念,在教学过程中积极融入专业领域新知识、新理论、新技术和新应用等相关内容。现拥有现代产业学院“立信会计产业学院”1个,广东省大学生实践教学基地1个,云财务实验室、用友erp等多个会计信息化实验室,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资源。
一、专业定位
会计学专业依据学校建设“高水平应用创新型大学”的目标定位,以省级一流专业和省级会计学教学团队进行对标建设,以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为切入点,加强实践应用教学环境基础建设,不断强化专业内涵建设。立足东莞、面向广东、辐射全国,重点培养适应广东地区尤其是东莞地区经济建设需要,面向区域行业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的应用型、创新型中高级会计专业人才。
二、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适应粤港澳大湾区尤其是东莞地区社会需求、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扎实的会计专业能力,较强的会计实践应用能力,一定的应用创新能力,能在各类企事业单位、金融机构以及政府部门等从事会计、审计、税务、财务管理等相关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创新型人才。
毕业生应具有如下职业能力:
目标1: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备健康的体格,全面发展的身体耐力与适应性,合理的卫生习惯与生活规律。具备稳定向上的情感力量、坚强恒久的意志力量,鲜明独特的人格力量。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社会责任感,形成严谨的职业操守,能够坚守会计行业规范。(身心素质)
目标2:具备多学科知识的融会贯通能力,能够持续学习和及时更新知识,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管理知识,适应岗位工作和事业发展要求。(综合素养)
目标3: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具备会计业务处理与管理能力,具有大数据信息分析思维能力,较强的知识与信息获取能力;具备较强的会计、审计、财务管理及相关专业实践能力,能够服务地方产业发展。(专业能力)
目标4:具有良好的人际交往与协调能力,有团队合作能力,能处理企业内外部财务关系。(沟通协调)
目标5:有积极进取之心,具有开拓创新能力和创业思维。(创新思维)
目标6:具备国际视野,能够处理复杂的涉外会计相关业务。(国际视野)
目标7:具备创新意识,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形成终身学习能力,能够实现自我的专业提升。(终身学习)
本专业学生经过培养和训练后,能成为“常健体、会表达、懂合作、知学习、能应用、争创新”的高素质应用创新型人才。
三、培养规格
本专业基本学制4年。授予学位类型:管理学学士。
学生总需修满159学分,其中通识教育必修课程44学分,通识教育选修课程10学分,学科基础教育课程9学分,专业必修课程34学分,专业组选课程12学分,专业任选课程12学分,专项实践(不含课内实践)18学分,其他实践20学分。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会计、审计和工商管理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会计方法与技能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分析和解决会计问题的基本能力。
-
课程体系
(一)课程体系总体框架
将全部教学课程分为公共必修课、公共选修课、学科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专业组选课、专业任选课、实验实践课7个模块,在课程设置上体现“宽基础、重应用”的特点,培养高素质应用创新型中高级会计人才。
(二)专业必修课程设置
(三)专业实践项目设置
(四)组选课程
会计学专业根据“人职匹配、分类培养、因材施教”的人才培养需要,设置了3个专业方向,分别为税务会计、智能会计、注册会计师。
五、师资队伍
会计学教学团队现有专任教师81人,其中副高级以上教师22人,占27.2%;中级以人职称教师30人,占37%;其他占35.8%;拥有硕士以上学位的教师69人,占85.2%。此外还有一定数量的校外兼职教师。教师的学科背景与本专业需求吻合,职称结构和学历结构均能很好地满足教学工作需要。
六、教学条件
会计学专业实验室设备齐全,现有校内实验实训室仪器设备总值900.5万元。图书资料充足,专业图书16.1261万册,其中纸质与电子资料比为1.68以上。先后与东莞市德正会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东莞国信会计师事务所、东莞金桥税务师事务所、东莞华利联合会计师事务所、东莞市天诚会计师事务所(普通合伙)、广东龙达财税服务有限公司、大信会计师事务所(广东分所)等为代表的60家企业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
本专业依据专业发展规划及课程规划编列预算来采购仪器及软硬件设备,主要以教学及学生专业实训为主,教师研究发展为辅。各个实验室教学实践场所空间及设备资料可以满足本专业的教学需要。
七、专业特色
1.需求旺盛 就业率高
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会计学专业人才需求量大、就业范围广、发展机会多、跨行业适应性强、学生就业率一直在96%以上。
2.师资雄厚 敬业爱生
专业拥有一支高素质及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队伍。学校聘用众多具有丰富会计工作经验的企业导师和专家为学生进行专业学习指导。目前,拥有副高级及以上职称、注册会计师资格的教师比例达33%,双师型教师比例占70%。通过案例教学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互动式教学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教师注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按照不同的学生需求和特点进行差异化教学。
3.市场导向 注重应用
专业根据市场需求,设置了税务会计、智能会计和注册会计师等3个专业方向,以满足行业对于会计人才的需求。专业注重实践应用,通过案例分析、模拟实验等方式将理论知识和具体实践情景相结合,提升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校企合作 共建共享专业十分注重与企业的紧密合作。
与立信会计师事务所东莞分所共建“立信会计产业学院”;与高顿教育和acca广东办事处合作组建acca国际会计班,培养会计高端人才。通过与各类企、事业单位共同建设和分享知识资源、人才资源、研究成果等,促进了企业与学校形成长期稳定的伙伴关系,不断提高专业教育质量,更好地满足行业需求,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更好的职业发展机会和平台。
八、“十四五”专业建设举措
1.紧跟时代发展步伐,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坚持五育并举,按照“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进一步修订会计学专业教学质量标准和人才培养方案,落实五要素在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学分体现。贯彻落实学校提出的“大思政”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强化教育过程中的育人功能。依托注会创新班,实施“人职匹配、实践育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业意识,实现学生的高质量创业或就业。积极申报会计学硕士点,鼓励学生参加会计行业认证和相关专业知识竞赛。积极开展“劳动教育”,建立第三课堂,让学生在参与劳动的过程中,将专业知识和兴趣融入劳动教育,从而让学生在自愿劳动的同时达到教育的最终目的。规划期内,本专业创新班毕业生通过各种专业相关认证率达到95%以上;获得省级及以上职业技能竞赛奖80人次以上;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创业创新训练项目,省级和国家级项目数达到6项以上。
2.实施“师德建设工程”,加强专业师资队伍建设
提高教师师德水平,履行岗位职责,遵守学术道德规范;专业师资数量满足专业教学需要;专任教师中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教师的人数比例高于90%,高级职称教师比例达到35%以上;教师年龄、学历、职称等结构合理,“双师双能型”教师比例逐年提高,聘请的兼职兼课教师水平较高、管理规范;重视青年教师的培养,持续提升青年教师专业水平、科研与实践能力。
3.围绕人才培养目标,构建科学的课程体系
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课程质量直接决定人才培养质量。按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确定课程体系,制定专业课程教学大纲,明确课程教学内容,注重专业能力、创新能力和人文科学素质培养;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把课程思政作为会计学专业内涵建设的基础工程;注重教学方式、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争取规划期内专业课程全部建设为达标课程,将专业必修课程建设为优质课程甚至为高水平课程,建设2-4门院级一流课程,力争其中1门课程冲击省级一流课程。
4.优化教材管理,提升教材质量
严格执行学校教材选用、征订有关制度,保证教材选用质量。在本专业教材选用、征订过程中,严格执行学院教材管理办法、教材征订的有关规定,优先选用国家规划教材、教育部各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的推荐教材、国家和省部级奖励的优秀教材以及国外先进、适用的原版教材;优先选用近三年出版的、内容新颖的、高质量的新教材。国家级、省部级优秀教材和近3年出版新教材的选用比例不低于80%。鼓励教师自编教材、教参和教学辅导书,鼓励和引导教师和行业企业专业人员合作编写本校特色教材,合编教材数量不少于3部,同时在教材建设过程中,注重以重点课程教材建设带动精品资源共享课程,争取2025年建成会计类应用型本科院级精品资源共享课教材教辅实训一体化的教材。
抓好实践教学环节的实验、实训指导书编写工作及实践教学环节的教材建设,做到与理论教学相配合,编写与教材配套的实验指导书以及相应的实践教学环节的课程设计资料;逐步推进电子、音像、课件等多媒体教材的开发工作。鼓励教师开发与文字教材相配套的多媒体教材,通过运用先进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5.强化校内实训室建设,深化校外实习基地合作
加强校内实验实训室和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到2025年,专业实训室增加到27间,以满足本专业学生实践、实习需要。所有课程实践性环节实验开出率达到100%,实践项目质量得到明显提高,综合性实践项目占到30%以上。为满足分类培养要求,在课余时间适时开放机房、软件平台供有需要的学生提高技能使用。与校外企业合作共建实践教学基地,为满足会计学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打下坚实基础。
6.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通过教研促教改,提升教师专业水平,改进教学方式方法,多出教学成果,提升教学质量。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及东莞现代服务业人才需求,在税务会计、管理会计两个专业方向基础上,增设数智会计专业方向,增加组选方向的课程;数智会计方向主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不断适应当前人工智能与大数据时代会计信息日益呈现的大数据、云计算、会计智能决策等新型会计业务特征,具备会计学、财务学、管理学、计算机人工智能与信息技术知识,能较熟练地使用电子计算机和数理统计分析工具进行大数据分析处理辅助决策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通过校行(企)合作实现专业与行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会计从业过程对接;适时根据行业需求开设行业会计专业方向;推行案例教学、项目教学;熟练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教学,持续推进“以学为中心”课堂教学改革实践;加强教学改革项目研究与建设。
7.扎实推进教科研工作,着力提升教师研究能力
积极推进教研科研工作,激励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将更多精力时间投身教研科研,力争到2025年,在教研科研学方面,新增省级成果3--4项,院级项目6-8项,年均发表论文60篇;以科研促教学,科研教研水平提高能促进教学水平和质量的提高。
8.强化创新创业工作,满足区域经济建设需要
通过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建设,促进教师转变教育思想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创新创业能力训练,增强会计学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在创新基础上的创业能力,培养适应区域经济建设需要的创新型人才。
9.积极履行社会责任,持续增强服务社会能力
服务东莞地方社会与经济发展,发挥会计学专业特色,通过横向课题等形式,长期为政府和企业开展长期性的审计、绩效评价、税务咨询与服务等,并持续为各类东莞本地企事业单位输送会计学毕业人才,积极履行社会责任。
10.着力培育专业特色,不断提炼教育成果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充分凝练会计学专业办学特色、充分展示人才培养质量、加强教学成果的累积效果。力争在规划期内获省级教学成果奖1项。力争成为省级特色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