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专业定位
互联网金融是将传统金融行业与互联网科技相结合开展金融活动的新兴领域,已经成为了社会各界融资的重要渠道和社会大众获得金融服务的重要方式。作为服务社会的交叉学科专业,在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和转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人才成为决定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关键因素。本专业以加强教学基本条件建设为依托,以师资队伍建设为根本,培养适应区域经济、金融业尤其是东莞经济、金融业发展要求、具有创新精神和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应用型本科人才。
二、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适应地方经济发展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道德修养和综合素质,掌握经济学、金融学、计算机应用技术和互联网金融的基本理论和分析方法,了解互联网金融的理论前沿、发展动态及其政策、法规;掌握互联网金融中第三方支付、数字货币、区块链金融、供应链金融、大数据金融等新型金融业态的业务与传统金融行业的互联网转型运行模式,具备较强的利用网络平台和信息手段解决现代经济特别是金融领域实际问题的技能,懂理论、精业务、善操作的应用型互联网金融人才。学生毕业后能够胜任银行、证券、保险、新型互联网金融企业等各类机构、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的相关工作。
三、培养规格
学制:四年制
学分:总需修满160学分,公共必修课48学分,公共选修课10学分,基础必修课22学分,专业必修课24学分,专业组选课12学分,专业任选课12学分,实践环节(不含课内实践)32学分。
(一)知识要求
掌握互联网金融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术,通晓与互联网金融专业密切相关的互联网金融基础知识、经济统计学、python程序设计、金融大数据分析、量化投资、会计学、法学等学科的基本知识,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具备从业人员开展和完成工作任务所需要的基本知识和专业知识。
(二)能力要求
1.掌握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科学研究方法与技能,具有较强的金融分析、策划能力、金融创新能力、营销与自我管理能力。
2.熟悉国家的经济方针、政策和法规,了解本专业发展动态;具有从事互联网金融专业所需的相关专业基础知识及应用能力。
3.系统掌握经济学、互联网金融,计算机信息与技术等专业知识、方法及技能,具备良好的银行经营管理、投资理财等专业核心能力。
4.具有互联网金融信息获取、知识更新、专业技能拓展和实践创新能力,能结合所在企业的岗位要求,解决具体的、专业的实际问题。
(三)素质要求
1.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及“三个代表”精神实质,认真领会党中央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过程中的方针、政策,具有良好的政治素养,有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2.掌握一门外语,达到国家对大学本科外语要求,并具备较强的语言与文字表达、人际沟通、信息获取能力以及分析和解决会计问题的基本能力;具备一定的外语及普通话水平能力。
3.具有较强的语言与文字表达能力,能胜任专业论文、各类应用文体的写作以及较强的商务谈判能力。
4.具有坚定的政治方向和较好的心理素质;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社会责任感强;具有较强的沟通协调、环境适应和团队合作能力。
5.身心健康,达到国家规定的大学生体育锻炼标准。
四、课程体系
(一)课程体系总体框架
将全部教学课程分为公共必修、公共选修、基础必修课、专业必修课、专业组选课、专业任选课、实验实践课7个模块,在课程设置上提现宽基础、重应用的特点,培养高素质复合型现代互联网金融人才。
(二)核心课程
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金融学、互联网金融基础知识、经济统计学、python程序设计、公司金融、计量经济学、机器学习、金融大数据分析与运用、量化投资与投资策略、金融风险管理、金融网络营销、区块链金融应用等。
(三)实践教学环节
会计基本技能实训、互联网金融实训、大数据金融综合实训、区块链金融实训、证券投资分析实验、银行技能实训、计量经济学实验、创新创业训练、军事技能训练、公益劳动与拓展训练、社会实践、实习与毕业论文(设计)。
五、师资队伍
本专业教学团队由11名专任教师组成,副高以上职称1人,硕士学位、博士学位教师11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100%。
六、教学条件
(一)教学设备用于本专业的教学实验设备总价值为177.9万元,有云终端、交换机(24口)、室内环境布置、综合布线部分、实验室背景墙、经济统计分析软件、计量分析学预测软件、sas 数据分析与决策支持软件、高校金融教学系统、期货投资模拟交易系统、外汇模拟交易系统、互联网金融运营软件、大数据金融综合实训教学软件、同花顺、期权模拟交易系统、学生电脑桌、学生椅、键鼠套装、网络机柜等。
(二)实验室
专业教学实验仪器设备总值35万元,设有金融工程实验室、投资项目管理实验室、银行业务综合实验室、计量经济分析实验室、互联网金融实验室、金融科技实践基地、区块链金融实验室建设(在建)等。
(三)实习基地
4个实习基地,有广东通莞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东莞证券、长江证券、国信证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