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收入了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年2月3日至2022年5月10日期间的讲话、谈话、演讲、致辞、指示、贺信等109篇,分为21个专题。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第十专题“积极发展全过程民主”下设三个主题和内容: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深刻把握全过程人民民主的丰富内涵;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多年来,始终高举人民民主的旗帜,为实现人民当家作主进行了不懈探索和奋斗。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总结我们党实现和发展人民民主的成就经验,从新时代新的实践出发,全面阐明我们党关于民主的立场、理念、观点,创造性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进一步丰富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政治内涵、理论内涵、实践内涵,科学回答“民主之问”、廓清“民主迷思”,极大增强了中国人民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自信和底气。
1. 民主是用来解决人民需要解决的问题的。
2. 评价一个国家政治制度是不是民主、有效的标准。
3. 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4. 坚持好、发展好、完善好我国新型政党制度。
5. 民主是丰富多彩的。
2019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虹桥街道考察时指出:“我们走的是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人民民主是一种全过程的民主”。2021年7月,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全过程人民民主,深深植根于中国大地,是党团结带领人民长期奋斗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的必然结果,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不断推进中国民主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实践创新的经验结晶。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系列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规律和实践特点,为丰富和发展人类政治文明贡献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深刻把握全过程人民民主的丰富内涵,需要:
1.完整的制度程序。
2.完整的参与实践。
3.继续推进全过程人民民主建设的着力点。
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创新、发展了人民民主的实践形式和内容,把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贯通起来,使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各环节、各方面都体现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权益,充分彰显我国制度优势,提升了国家治理效能。
1. 从民主选举看,人民通过选举、投票行使权利,选出代表自己意愿的人来掌握并行使权力。我国选举是广泛的、平等的、真实的、发展的,涵盖了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人民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得到充分保障,选举形式手段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不断创新和丰富。
2. 从民主协商看,人民在通过选举、投票行使权利的同时,在重大决策前和决策过程中进行充分协商,尽可能就共同性问题取得一致意见。协商民主是中国民主独特的、独有的、独到的民主形式,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既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又理性有度、合法依章,找到全社会意愿和要求的最大公约数,充分发扬民主精神,广泛凝聚全社会共识,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
3. 从民主决策看,作为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一环,民主决策凝聚人民智慧,反映人民意愿,保障人民权益,增进人民福祉。
4. 从民主管理看,广大人民行使宪法赋予的各项权利并承担宪法赋予公民的责任和义务,弘扬主人翁精神,发挥主体作用,积极行使民主权利,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
5. 从民主监督看,我国结合实际,探索构建起一套有机贯通、相互协调的监督体系,形成了配置科学、权责协同、运行高效的监督网,对权力的监督逐步延伸到每个领域、每个角落。全面有效的民主监督,保证人民的民主权利不因选举结束而中断,保证权力运用得到有效制约。
这五个环节环环相扣,内在统一,贯穿从选举、协商、决策、管理到监督的全过程,涵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各个方面,形成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完整链条,扩大了人民有序政治参与,巩固和发展了生动活泼、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