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学校《教师队伍建设老带新工作条例》的要求,新老师需虚心学习老教师优良教风等教学范畴的技能、精神。我将会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调整好时间,务求多听老教师的课,并做到课后虚心听取老教师的意见,以扬长避短、不断进步,学好怎样利用教学资料、选择教学方法使用现代教学设备,以及怎么样突破教学的难点和抓住教学的重点。早日领会教学的规律,逐渐学会上课。
学校建议新老师每周至少听两节老教师的课,而在这一周,我选择了其他学院老师的课进行学习,我这周听取了邹备战老师的《宏观经济学概论》。在听课之前,我整理了一些我需要在听课时要特别注意的方面或重点,观察别的老师在处理这些问题时会是怎样的:
老师上课一般会采取什么形式
老师怎么整理书上的内容,是否有改变书上的思路?
老师是怎样指导学生在课堂吸收、记忆新而重要的内容?
当要介绍一个对学生来说是全新的概念时,老师怎么会怎么解释?
当班上学生整体的学习气氛倦怠时,老师是怎么改变的?
今天本人就是抱着这些问题,到邹老师的课堂上寻找答案。另外,对于一个学中文的人来说,偶尔吸收经济类的知识也是非常有必要的。常听文学类的课堂也需要换换内容,可能还可以在别的学科上获得一些教学的灵感。
邹老师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15级商英3班及7班,上课前,观察了一下班级的情况,女生占八成,因为是合班上课,因此班级融洽程度一般,上课之前学生之间并没有互相交流。而且女生普遍对这门课兴趣不大,因为在上课前,我是认为要上好这节课,是有难度的。
邹老师这节课主要讲解的内容是宏观经济学的最重要的前提。需要学生在这节课知道宏观经济的几个重要指标、内容等。邹老师在讲这几个点的时候,并不会照本宣科,而是概括出来,让学生们一下子就清晰地得到这几个点,而不会因为内容过多而顾此失彼。总的来说,邹老师的教授的内容是务求简短而清晰的,是可以以短小的几点记住的,而不是向书本上的长篇大论。如讲宏观经济的主要指标,他就直接写出:1. 通货膨胀;2. 失业; 3. 经济增长;4. 国际收支平衡。非常简练,根据每点都加以解释或拓展,但是围绕一个点而说,非常清晰。
对于书上内容的整理,邹老师则是有选择性的,他认为我们学习的时候需要分重点,不需要面面俱到,当然也会查缺补漏,就像讲到宏观经济学研究的市场类型时,他认为书中少了一个类型——国际市场,因为他强调了要加上去,与书中已罗列出来的并列,不能缺少。
至于帮助学生记住知识重点,邹老师是建议同学跟着老师的步子走,务求在课堂更加高效,老师上课的时候当然会有幻灯片展示,他就希望学生首先能跟随他的介绍,阅读了幻灯片的内容,接着再跟着他在书中找到相应的知识点,把它们划出来,提醒自己是重点。这样,学生在完成以上步骤后,其实就已经把知识过了两遍了。我认为这样的方法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可以让学生动动手,不然学生老是听,不需要做任何事,就很容易走神或犯困。
在讲经济学的内容时,大多数是比较抽象的概念,因此邹老师是不断地举例来让学生去理解的。比如说讲到宏观经济学的总加法的概念,那个概念一出来的时候老师就叫我们自己读,看我们读不读得懂,我也试着去读,的确是有点难懂的,因此老师就用具体的例子去让我们理解它的意思,果然经过具体例子的思考,我们很容易就懂了。而且,邹老师也不忘在这样的情况下告诫了同学们要留心听课的重要性。的确,如果单纯自己看书,仅仅靠书中的解释,可能要琢磨很久才琢磨到一点意思,而老师就举了一个例子,就事半功倍了。
对于最后一个问题,一开始我以为女生恐怕会对这门课提不起兴趣。两节课下来发现,这个班级的听课情况还是很不错的,女生都有认真听讲,并跟着老师的讲课思路划重点、做笔记。加上邹老师常举生活中关于经济的例子,或是投资时的一些与经济规律有关的经验,同学们还是听得很专心,课堂气氛不错。
以上是我听好一节课的心得,我将会再认真琢磨邹老师的教学方法,结合自己的学科、内容,把学到的技巧运用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