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高原回来(8月12日)已有些时日了。每逢周六,是林芝职业技术学校向学生们发还手机的日子。微信里总会弹出19级藏医班孩子们的一声声问候:“朱敏老师,您在干吗呢?”“语文老师,您最近好吗?”这是质朴、寡言的孩子们表达内心牵挂的方式,而我的思绪总会在那一刻被拉回三千公里之外、三千米高处的“西藏江南”——林芝。
如果说,初上高原吸引我的是那一片土地的神秘与壮美;一年后的今天,让我不断深情回望的是在高原支教度过的日日夜夜。
2017年3月,广东技术师范大学与西藏自治区林芝市职业技术学校签署共建大学生思想教育实践基地框架协议。自当年起,广东技术师范大学连续派出多名师生赴林芝职校支教。2019年8月至2020年8月,我先后带领第三、四批支教队员(合共22人次)在林芝职校度过了一个学年的支教生活。
作为支教队的带队人,扮演着多重角色:既要承担林芝职校的教学工作,也是支教队的管理老师。给汉语言基础薄弱的藏族孩子上课是一重挑战,让来自广师大不同学院、不同专业、甚至不同年级的支教队员们在短短几个月的时间里淬炼,成为一名合格的实习老师是更为艰巨的另一重挑战。在教学中做学生们的良师,在生活上成为队员们的益友。林芝支教,让我对“为人师表”四个字有了更为深刻的体认。
为藏族孩子打开一扇窗
2019年8月下旬,广师大第三批支教队共13人抵达林芝。恰逢林芝职校搬迁新校舍,一方面是招生规模急剧扩大了近一倍,专业教师的数量不到教师总人数的一半,师资严重缺乏;一方面是多媒体设备和实训室的配置跟不上,教学回归最原始的授课方式:教计算机的要在黑板上绘制电脑界面,教汽车构造的要把沉重的零件搬到教室。而大多出身于普通农牧民家庭的职校学生有相当一部分基础差、厌学现象严重,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给初为人师的支教队员带来极大挑战。
为帮助支教队员们消除初上讲台的紧张,克服教学中的畏难情绪,初到林芝的一两个月,我几乎把日常教学之外的所有业余时间都放在了队员们的课堂上:一个班一个班、一门课程一门课程地逐一细听,除当堂对授课队员进行教学指导,还以每周召开一次业务会议的形式,让队员们分析交流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找出对策予以及时改进。支教队员们也在实践中不断摸索总结,学会根据学生的反应转换课堂环节,以激发学生兴趣,提高课堂效率。自2019年秋季开学以来,第三批支教队师生每周授课累计270个课时,人均每周21节课,有效填补了职校专业教师的缺漏。
2020年6月,因为疫情推延了三个月之后,我带着第四批支教队的10名队员回到林芝。这次除了一名第三批的老队员之外,都是大二、大三的学生,几无教学经验。我再次投入精力和时间帮助队员们尽快掌握基本教学方法,督促新队员们一边观摩学习一边抓紧备课。在抵达林芝后的不到半个月时间内,所有队员都走上了三尺讲台,承担起横跨旅游、文化艺术、汽修、学前等四个系部的八门不同课程、每周合计近110个课时的教学任务。
给藏族学生带去基础和专业知识的同时,在他们的眼前和心里打开一扇窗,让他们拥有了解和探索外部更广阔世界的勇气,是我和队员们孜孜以求的目标和方向。基于此,我们在林芝职校举办了“守学习初心,立成才鸿志”演讲比赛、“青春恋歌,花开不败”生理与个人卫生系列讲座、“师生欢度工布年,不忘初心育新人”游园等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职校学生在活动中得到锻炼,在舞台上闪着光。
淳朴而讷言的藏族学生生活环境如何?他们的父母亲人对孩子在校求学又有着怎样的期盼?大雪纷飞的寒假、阴雨连绵的暑期,延迟返粤甚至主动放弃假期,我带着支教队的队员们跑遍了林芝下属(除墨脱县)之外的一区五县,深入20余户藏族学生家中探访。
林芝职校的学生大多出身于普通农牧民家庭,住家也大都在山高水长、交通不便的高山深处,有的远离县城上百公里,有的海拔高度在4300米以上。2019年的12月下旬,林芝已是大雪飞扬,翻山越岭道路艰难;2020年的7月下旬,又值林芝雨季,泥石流、塌方时常阻隔了行程。山一程水一程,雨一程雪一程,我们克服山高路远、高原缺氧等种种困难,合计行程上千公里,把爱心温暖送到每一户学生的家中,也把支教队奉献高原的热情洒在林芝的山水之间。而我们每到一处,必是守候在村口、屋前,学生和家长们的焦急等待,是酥油茶、奶渣、糌粑、水果,忙不迭的热情招待。绝大多数学生的爸爸妈妈都只有小学以下文化程度,有的甚至无法用汉语沟通。或局促着、或羞涩的,偶尔说出的一两句汉语中都是对孩子读书的关切,对老师的全心托付。这关切和托付就是我们肩上那份沉甸甸的责任。
2020年7月1日上午,在19藏医班的教室,借着电子黑板的投映,完成了一个简单的仪式:第三批支教队的最后一项任务,结对帮扶四位家境贫寒但致力向学的职校学生,向他们发放第一笔助学资金。第三批支教队给这个任务定名为:“带不走的爱”。除了定期给予资金上的支持,更希望能够陪伴着他们走更长更远的路。
与支教队历风雨共成长
前后一年、先后两批,带了21名队员进藏支教。都说“师者父母心”,又说“教学相长”,在林芝的夏秋冬里,我和我的队员们历风雨共成长。21名队员,从大二到大四,是跨越六个二级学院、九个专业、个性完全不同的在校学生。将近一年时间的朝夕相处,被他们的青春热血、勇敢坚毅所打动,也为他们在雪域高原的每一点进步和成长而欣喜。
高原支教,我是队员信任依托的“家长”。
甫抵林芝,两批支教队当中都有队员出现夜里难眠、胸闷、心悸、头疼等症状,饱受因饮食不习惯而造成的胃疼、腹痛等困扰,嘘寒问暖、时时处处关心队员们的身体状况,帮助他们尽快克服高原反应,投身支教工作。2019年秋,面对林芝职校新搬迁,窗帘、桌椅等宿舍配套设施不齐备造成的种种不便,积极主动、想方设法与校方多次沟通,争取校方的理解和支持,尽力、尽快为队员们解决后顾之忧;离广东三千公里之遥、三千米海拔之高,队员们难免有想家等情绪问题,也通过个别谈心、组织集体活动(如每月生日会、骑行国道318)等多种方式进行疏解。
高原支教,我是队中互相扶助的“战友”。
队员们初上讲台,面对职校学生厌学等种种问题,会出现情绪上的波动,每每耐心进行开导化解,坚定他们“立德树人”的初心。而自己在课堂上偶尔也会被学生们气得流泪,都是队员们陪伴着纾解内心的委屈和焦虑。这些课堂上被职校学生们尊称为“老师”的支教队员有的完全没有过教学经历,特别对于第四批当中大二大三的队员而言,他们承担的课程有些内容甚至是从不曾接触过的,只好边学边教了。看着队员们在很短的时间里掌握基本教学方法,站在三尺讲台上侃侃而谈,叹服他们的学习能力、佩服他们的勇敢镇定。正值青春热血时,2019年11月,第三批队员李桂萍、谭晓婷主动承担了汽修部校级公开课的任务,并获得一致好评;今年6月,支教队承接了职校学工科给的命题,为一二年级学前、旅游、文化等系部的女生做青春期生理和心理健康讲座。胡碧霞、王蕊两位大三的队员赶鸭子上架般,在不到三天的时间里准备讲座内容,又在现场ppt播放卡顿等问题的干扰下,愣是顶着压力顺利完成了任务。
组织校园文化活动,从方案策划到落实物料、宣传发动、现场实施,都是队员们一手一脚,克服千难万难完成的。过程中,为了方案获得职校领导的支持,学会了和行政科室打交道;为了海报的宣传效果,学会了和广告公司讨价还价;为了活跃现场气氛,学会了组织节目甚至调适音响。而我,一边充分放手,让支教队员尽情发挥所长、施展才华;一边密切跟进,对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纠偏,确保效果。队员们心里知道:“没事,万一搞砸了还有朱老师在呢。”寒暑假家访的同时,带领队员们结合所学先后确定了林芝市职业技术学校旅游专业人才输送、林芝市汽修行业现状及人才需求、当地时令农副产品和特色手工艺品的生产销售情况等多个选题,深入田间地头,了解村情、发放问卷,撰写调研报告,为助力脱贫奔康贡献当代大学生的聪明才智。
就这样,一点一滴,陪伴着队员们在几个月的支教生涯里完成从学生到老师的角色转换,在过程中提升本领,不断鞭策自己学习和思考,不断清晰自己未来的发展路向。第三批的李霞和张晨两位队员结束支教后,又选择分赴西藏和新疆展开志愿服务,践行支教初心继续为祖国边疆奉献青春。
高原支教,我们在和职校孩子们的朝夕相处中感受着他们的淳朴和热情:那些被调皮学生气哭之后又在他们的真诚道歉中破涕为笑的尴尬,那些陪伴着学生在医院看病输液的夜晚,那些看着学生们点滴进步倍感骄傲的时刻,都是教师这个职业的使命与光荣。
当藏族孩子们唱起:“老师啊老师,你是太阳。我们在你的温暖下茁壮成长”;当支教队的队员们齐声:“谢谢您,朱老师!”眼眶里涌出的泪就是为人师者最真实的快乐和满足。
翡翠般日夜流淌的尼洋河水、默然伫立的南迦巴瓦雪山、阳光里绽放的格桑梅朵,叠加成我们对林芝的思念,也是日后千里万里对林芝的别样
“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