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专业定位
机械电子工程是机械工程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机械电子工程专业以工程应用为背景,紧密围绕广东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需求,立足东莞,面向粤港澳大湾区,辐射全省,培养社会急需、有竞争力的高素质应用创新型人才,服务于区域的产业转型升级和发展需求。
二、培养目标
本专业面向粤港澳大湾区尤其是东莞地区机械制造行业生产、管理、服务需要,培养具有良好的社会责任感、团队合作意识、人文素养和职业道德,具备机械工程、电子技术、控制工程等方面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具有创新精神,能够在机械电子工程行业及相关领域从事机电产品的设计制造、技术开发、生产运行管理等方面工作,能够解决生产、技术应用等方面的工程问题,有效利用专业技术服务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创新型人才。
三、培养规格
本专业学制四年,总学分170,达到广东科技学院学位授予条件,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机械工程、电子技术、控制理论与技术、工业机器人应用等方面的相关基本理论与基本知识,接受机械设计、控制系统设计、工业机器人应用等方法和技术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独立分析和解决机械电子专业领域设计、制造、生产管理等方面问题的基本能力。毕业生应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能力和素质:
1.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党的基本路线,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遵纪守法,为人处世合乎伦理道德,工作讲求职业道德。
2.掌握从事机械电子产品设计或工业机器人应用所需的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有对机械电子工程领域相关的知识的融合与应用能力。
3.具有扎实的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术技能,具有独立获取知识、思考提出问题和分析并解决机械电子产品设计或工业机器人应用相关问题的基本能力,具有独立工作的能力,取得机械设计、工业机器人应用相关职业资格;掌握资料查询、文献检索的基本方法,具有专业信息的获取能力和职业发展学习能力。
4.熟悉国内、了解国外与机械工程相关的政策、法规及国际惯例。
5.具有一定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写作及沟通能力。
6.具有健康的体魄,良好的心理素质和一定的文化艺术素养,有终生学习和进步的能力。
四、课程体系
本专业课程体系由公共必修课、公共选修课、基础必修课、专业必修课、专业组选课、专业任选课、专项实践和其他实践课程组成。本专业核心课程体系图如下:
五、师资队伍
本专业现有专任教师24人,副高及以上职称教师9人,占比为37.5%;具有研究生学历或硕士及以上学位20人,占比为83.3%;其中具有“双师”素质的教师达到92.6%。专业教师主修专业涉及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控制工程等专业,具备良好的专业知识,能满足专业教学需要。师资队伍综合素质水平较高,教师队伍年龄、学历、职称结构较为合理。
六、教学条件
(一)课程建设情况
本专业理论课均在多媒体教室开设,课程资源建设良好,现在已经建成了44门课程的教学资源库,供师生学习交流,实现资源共享,建设省级一流课程1门,校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5门,校级优质课程2门,线上课程2门,校级一流课程3门。
(二)教材建设情况
注重教材的选用,优先选用国家规划教材、教育部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的推荐教材、国家和省部级奖励的优秀教材和近三年出版的、内容新颖的、高质量的教材;使用近3年出版的新教材比例为90%以上。根据岗位与职业能力需求,鼓励教师编写质量较高、特色鲜明,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相适应的教材或教学参考书、实训指导书等。目前本专业教师主(副)编教材4部,分别为《机械设计基础》、《机械原理》、《机械制造技术基础》和《零部件测绘》。
(三)专业图书建设情况
本专业图书资料充足,馆藏各类专业图书8.8533万册,其中纸质图书6.4175万册,生均纸质图书103.843册,另还订阅专业刊物106种,中文电子期刊453种,能满足学生学习需求。
(四)实践条件建设情况
本专业有工程制图实训室、机械设计基础实验室、先进制造技术实验室、电工实训室、机械cad实训室、单片机实验室、传感器原理实验室、力学实验室、液压与气压传动实验室、plc实验室、工业机器人操作实训室、工业机器人视觉实验室等,共计16间专业实验(训)室,仪器设备总值1204.31万元。
本专业还拥有固高派动(东莞)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广东大族粤铭激光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校企合作单位25家;与东莞市智森科技有限公司、深圳铭宏科技有限公司共建的校外实践基地2个;abb ability智能互联产业学院、智能制造产业学院2个,能满足学生实践技能培养。
七、专业特色与优势
★ieet工程教育认证专业
★中国五星级应用型专业
★教育部协同育人项目依托专业
★教育部“新工科”项目依托专业
★硕士点建设依托专业
★校级一流专业
人职匹配、分类培养效果突出:本专业设置“3 1”人职匹配创新班,学生根据发展需要可以选择单片机系统设计与开发、plc系统设计与调试、工业机器人应用等方向进行技能提升。
竞赛成果显著:近四年学生获国家级奖项5项,省市级奖项20余项,职业技能赛等其他赛事奖项30余项。
八、就业方向
主要在机械制造、电子产品生产、机电一体化设备研发等行业就业,从事机电设备系统及元件的设计、制造、电气控制开发及机电设备的运行管理与营销等工作。
九、教学实施
(一)教学要求
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坚持五育并举、三全育人,以“新工科”建设为抓手,以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教学理念,注重学生的持续发展。
1.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思政元素融入课堂教学。
2.推进课程评估,提升课程优质率。
3.以学生为中心,深化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
4.深度融合现代教育技术,推进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改革。
5.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促进教学相长。
(二)教学管理
学校出台了教学管理规定、课堂教学规范、教学质量保障与监控体系的规定等三十多项文件,对教学过程中的教学计划、课程建设、课堂教学、课程考核等关键教学环节进行质量监控。通过期初、期中、期末教学检查、课程评估等措施,建立完整的课程教学档案,包括教学大纲、授课计划、教案、教学课件、实验实训指导书,实训计划安排表、平时成绩登记表、学生作业、实验(实训报告)、课程考试大纲、命题计划、学生试卷、学生成绩单、试卷分析表等。
十、毕业标准
(一)具有良好的思想和身体素质,符合学校规定的德育和体育标准。
(二)修完人才培养方案规定的所有课程和环节,取得规定的学分,毕业设计(论文)成绩合格。
(三)符合广东科技学院学士学位授予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