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专业定位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080701)面向粤港澳大湾区特别是东莞地区电子信息行业一线需求,培养具有现代电子技术理论、电子系统设计原理与方法等方面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能在电子信息相关企业从事电子产品和信息系统的设计、开发、制造、应用和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创新型人才。
二、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适应湾区经济发展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健全的人格,良好的思想品质、人文素养、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掌握扎实的工程科学基础、工程专业技术及管理知识,具备较强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交流合作、组织管理、工程实践和创新创业能力,能在电子信息工程及相关领域从事生产运行及管理、工程设计、技术开发和科学研究等工作,富有工程意识、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勤勉务实、甘于奉献的高素质应用型高级专业人才。
三、专业特色
★中国五星级一流应用型专业
★ieet工程教育认证专业
★广东科技学院重点建设专业
★广东科技学院课程思政示范专业
★教育部协同育人项目依托专业
★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依托专业
★专业竞赛优势专业
★硕士点建设依托专业
★东莞重点发展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和高端装备制造支撑专业
四、培养规格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学制4年,学分166分。
1.知识要求
(1)具有较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较好的人文、艺术和社会科学基础;
(2)系统掌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领域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了解本学科发展动态和趋势,熟悉相近学科和交叉学科的相关知识;
(3)掌握本专业必需的制图、计算与设计、文献检索与分析等基本技能,并具有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
(4)了解电子技术领域的重要法律、法规、标准和导则。
2.能力要求
(1)能够应用所学到的基础理论知识与方法,理解并解决在电子技术领域中所涉及的工程技术问题;
(2)能够具有设计、操作、运行各种相关专业实验的基本技能,并且具有对实验结果进行科学分析的能力;
(3)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有不断学习和适应发展的能力。
3.素质要求
(1)能够自觉地健全法治意识、诚信意识,倡导集体主义与团队拼搏的精神,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
(2)能够就电子技术领域的专业问题与业界同行及社会公众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
五、课程体系
本专业课程体系包括通识教育课程,基础必修课,专业必修课,专业组选课,专业任选课,专项实践。其中专业核心课程和实践课程见表1。
表1 电信专业核心课程和核心实践课程表
专业核心课程 |
实践课程 |
|
模拟电子技术 |
电工电子基础实训 |
capstone课程 |
数字电子技术 |
金工实习 |
印刷电路板设计与制作课程设计 |
信号与系统 |
电子工艺实习 |
dsp原理及应用课程设计 |
单片机原理及应用 |
大学物理实验 |
linux系统应用与开发课程设计 |
信息论与编码 |
模拟电子技术综合设计 |
电子系统综合设计 |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 |
数字电子技术综合设计 |
语音信号处理课程设计 |
通信原理 |
单片机原理及应用课程设计 |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设计 |
嵌入式原理与应用 |
嵌入式原理与应用课程设计 |
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论文) |
六、师资队伍
本专业专任教师25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7人,讲师9人。硕士及以上23人,比例92%,双师型教师16人,比例64%。职称结构中,高级职称比例40%,中级职称比例48%,高级工程师比例12%;年龄结构中,45岁以上5名,占20%。师资队伍综合素质水平较高,教师队伍年龄、学缘、职称结构合理。团队教师在教学、科研、竞赛指导等方面成果突出。
七、教学条件
本专业校内教学条件有多媒体教室、机房、实验室、实训室,设备优良,数量充足。其中专业基础实验室和实训室12间,仪器设备总值562.04万元,生均10871元;与粤嵌、巴伦、信盈达等30余家企业开展人职匹配之企业实践校企深度合作。校企双方以协同合作育人、协同创新创业、协同社会服务为依托,做实做强产学融合,构建“产学研创”一体化的人才培养体系。
八、 学生获奖
依托蓝桥杯、全国电子设计大赛、广东省工程实践技能大赛等赛事,近3年,本专业学生获得省级及以上奖项63项,其中国家级竞赛奖项11项,省级竞赛奖项52项。另有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国家级1项,省级9项,校级8项。
九、就业方向
主要在电子技术、信息通信、智能控制、计算机与网络等领域,从事电子与信息通信系统产品设计、生产制造、应用开发、使用维护和技术管理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