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专业定位
本专业面向粤港澳大湾区尤其是东莞地区电力、电气、新能源等行业,涉及电力电子、电力系统、电机电器、机电一体化、计算机、信息与网络控制、新能源等技术,其主要特点是强弱电结合,机电结合,软硬件结合,电工技术与电子技术相结合,元件与系统相结合。学生获得扎实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毕业后能够胜任与电气工程相关的成套设计、自动监控、工艺制造、生产管理、运行维护、质量检测、产品经营等工作,具有宽泛的就业面。
二、培养目标
本专业基于“三全育人”“五育并举”的培养机制和“人职匹配,因材施教,分类培养”的培养模式,立足粤港澳大湾区尤其是东莞地区电气工程行业企业的人才需求,培养具有电气工程领域基础理论、专业知识,掌握电力电子、电力系统、电机电器、检测与监控、保护与控制、新能源发电等技术,具备工程实践能力,能够从事电气工程相关的系统设计、设备制造、电网建设、保护与控制、运行维护与组织管理等相关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创新型人才。
三、培养规格
(一)具有良好的 “政治品德、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家庭美德”,具有与时俱进、求知不止的终身学习意识和精益求精、知行合一的踏实奋进精神;具有高尚的审美情操、正确的劳动观念、健康的体魄与心理。
(二)具有较高的信息素质和学习能力,能够通过继续教育或其它的学习途径,不断拓展知识范围和深度。具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献写作能力。
(三)掌握英语基本知识,具有较好的阅读、翻译和会话能力。熟练掌握电气cad、matlab等软件的使用,具有计算机辅助设计与仿真分析的能力。
(四)具有较扎实的高等数学、大学物理等基础知识,并有效运用到专业课的学习中,具有较强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
(五)掌握电路理论、电子技术、电机理论、控制理论、计算机技术等本专业必需的基础知识与技术,具有较强的专业拓展能力。
(六)掌握电力系统分析、电气设备及控制技术、电气测量技术、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高电压技术、新能源技术等专业知识,具有强电系统分析和弱电控制系统设计的能力。
(七)掌握电气设备工作原理、选型方法、运行维护基本知识,具有良好的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和服务意识,具有较强的电气识图能力和协同管理能力。
(八)具备人际沟通、社会活动的基本能力,具有良好的团队意识、开拓意识、创新精神,能够胜任所在岗位的设计制造、技术改造、应用研究或运行管理等工作,并有效发挥作用。具有一定的自主创业能力。
四、课程体系
(一)主干学科
电气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
(二)核心课程
电路分析基础、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自动控制原理、电气控制与plc、电机及拖动基础、电力电子技术、嵌入式原理与应用、电力系统分析、电力系统继电保护、高电压技术、发电厂电气部分、新能源发电技术等。
(三)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和主要专业实验
电工电子基础实训、工程训练、电工实习、电子工艺实习、电力系统分析实验、电力系统继电实验、发电厂电气部分实验,模拟电子技术课程设计、数字电子技术课程设计、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单片机原理及应用课程设计、电气控制与plc课程设计、电力电子技术课程设计、电气自动化综合设计、职业资格考证、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等。
五、师资队伍
本专业现有专任教师17人(不含公共基础课教师),是一支综合素质水平较高,职称、学历、年龄结构合理的优秀师资队伍,其中副高及以上职称教师8人,具有硕士、博士学位的教师占比93.75%,大部分教师具有电气专业背景,考取了电工证。本专业教师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近几年,主持教育部、省市、校级教科研项目项50余项,发表论文100余篇,授权专利10余项,出版教材4部,建立了4个专业课程教学团队。
六、教学条件
已建设低压电工实训室、电力仿真及vr实验室、电力电子、电机拖动、西门子plc等10余间实验室,仪器设备总值为506.53万元,能够满足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学生的校内实验实践教学需求。
与西门子工业软件(上海)有限公司、广东易事特电源股份有限公司等20多家企业建立深度校企合作关系,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应用能力。
七、其他
(一)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为广东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依托专业、教育部协同育人项目依托专业、中国校友会四星级应用型专业、东莞“十四五”重点发展产业支撑专业。广东科技学院重点建设专业。
(二)本专业非常重视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坚持以赛促学,以赛促教,近年来,学生在各类专业竞赛中获得国家级、省级各类竞赛奖项18人次,其中获得国家级奖项2人次、省级奖项16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