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是人才培养的基本单元,是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培养一流人才的“四梁八柱”。为了提高专业建设质量,适应新时代对人才的多样化需求,不断提升学生和社会对专业的满意度,丰富计算机学院教学质量闭环监管内容,5月17日周三下午14:40,计算机学院在松山湖校区c1-319会议室召开了学院本、专科人才培养方案暨学生毕业情况交流会。学校教务处李炳处长,马克思主义学院林艳院长,计算机学院田立伟院长、樊勇副院长,外国语学院公共英语教研室赵杨主任,通识学院高数教师代表熊萍博士,大学语文教师代表肖唱老师,以及计算机学院教学科研助理、学工助理、各专业建设负责人和部分骨干教师参加了本次交流会。会议由计算机学院教学副院长樊勇主持。
在交流会上,田立伟院长首先了介绍会议背景和意义。田院通过审核评估的预评估专家访谈、2023届毕业生的摸底调查情况,引入了本次会议,希望通过本次2023届毕业生的调查情况,大家集思广益,为后期制订更加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更好的落实人才培养方案,提升人才培养效果提供有意义的参考。
随后,计算机学院分管教学的樊勇副院长,从2023届学毕业生的构成、从专业、从不同学院课程等方面详细介绍了本次毕业生的摸底情况。马克思主义学院林艳院长表示马院会加强5个教研室的研究,根据本届毕业生的摸底情况会进行针对性的分析,制订恰当的考试形式和内容;后期也会有针对性的根据专科学生的具体学情修订课程方案,支持有学生的各二级学院的工作。外国语学院赵杨主任介绍了计算机学院2023届本、专科毕业生的考试情况,并着重从高职英语的考试情况进行了说明,强调了学生自主意识养成的重要性。通识学院高数教师代表熊萍博士通过具体的考试、学生上课情况的情况、高等数学的课时等方面进行了分析,说明了极个别学生挂科数较多的问题。通识学院大学语文教师代表肖唱老师则根据毕业设计写作、学生的平时交流等方面发现的问题做了大学语文课程在加强读写、口语交流方面所做的工作。针对各公共课学院反映的毕业生情况,田立伟院长分别从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课堂教学、各学院协同、教学与学工协同、家校协同等方面进行了回应,樊勇副院长做了补充。
接着,学院8个本科专业的专业建设负责人、3个专科的负责人依次对照工程教育认证等要求,对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课程设置、自然科学学分比例、创新创业、专项实践、两个支撑矩阵等内容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相应的解决思路、目前毕业生的就业和考研进行了交流。其中,杨磊博士提出了通识课程和专业课程学时和学分的冲突问题。物联网课程负责人余亮副教授提出了改变组选课、优化电路课程、加开大学物理的建议,并针对本专业毕业生就业率下滑的原因做了分析及解决思路。数据科学与大数据专业建设负责人李跃光教授则提出了增加python课程学时,删除java课程的建议。针对各负责人提出的问题和建议,田立伟院长做了回应:一是要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一定要进行广泛的调研,不能用一个或者两个企业的需求代表广泛的企业需要,调研的数据要充分;二是要体现两个支撑,即毕业要求对培养目标的支撑、课程体系对毕业要求的支撑;三是学时、学分的问题。所需要的课程不可能都开,需要做选择,要转化思路,例如把一些课程放到任选课里,限定是必选,以此解决一些冲突问题。四是要重视实验室的建设、重视和企业的互动,以此提升学生的社会竞争力。
会议最后,李处根据会议的发言情况,对大家关切的一些问题做了回应,并从各个学院之间加强合作与交流、因材施教、有教无类、人才培养方案制订、齐抓共管等方面做了要求;同时对2023级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中的学分、整周实训安排给出了提示;要求各专业要持续改进工作,以此实现专业质量水平螺旋式提升。
在新一轮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方案提出了加强“自觉、自省、自律、自查、自纠”的“五自”质量文化建设。本次交流会议通过对学院2023届毕业生的摸底情况分析,通过自查,为自纠工作奠定了基础。本次会议的召开,是计算机学院不断完善质量保障体系并有效运行的体现。后期学院还将持续对质量管理制度进行思考、探索、总结、提升,从而达成思想上的质量共识,行动上的质量自觉、自省、自律、自查、自纠,不断提升学院的专业建设水平,更好地服务社会。